今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概述2023年的主要任务时,强调了加速构建现代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到了“打造高效流畅的物流网络”。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将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制造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同时也是全社会对物流的主要需求来源。因此,要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而物流作为连接制造与消费者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阶段,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流畅运作对跨境物流运输的能力、效率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断扩散蔓延,国际市场持续动荡加剧,国内经济运行出现明显回落态势,给我国制造企业带来较大冲击,同时对我国物流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鉴于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了确保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流畅和安全稳定,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增长,供应链物流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标准

首先要明确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工厂和货物贸易大国,我国对于跨境物流运输有着巨大的需求。在2022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的大关,其中制造业的增加值更是高达33.5万亿元,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连续13年稳坐世界制造大国的宝座。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在202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首次超越了40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关,连续六年稳坐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位置。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倒闭潮也随之到来,尤其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作为全球最大的工厂和货物交易大国,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外贸领域的核心力量。
再者,我国的制造业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其供应链物流的效率仍需进一步加强。第三,我国制造业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单一,物流管理不完善。根据计算,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中,物流时间占据了90%的比例,而生产时间只占了10%;从盈利的角度来看,工业产品在物流和销售方面的利润占据了高达90%的比例,而在生产方面的利润仅为10%;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工业产品的物流采购成本高达90%,而生产成本只占10%。由此可见,现代物流是制造型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品物流总量约占全国社会物流总量的90%,这表明现代物流业在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另外,我国目前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还面临着“高成本、低效率”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14.7%,而在新兴经济体中这一比例为11%—13%,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则是8%—9%。
再者,为了增强制造业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物流行业的支持变得尤为关键。物流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在企业运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制造业供应链形成与运行的基础。在制造业的供应链中,加强物流服务的能力是提高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第四,物流在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跨区域合作的推进和产业分工的深化,传统制造业对物流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过去的“时间长、批量大、周转慢、品种少”转变为“时间短、批量小、周转快、品种多”。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将现代物流服务业融入制造业供应链可以有效地推动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即从价值链的低端升级到高端。
目前,在国内,众多的大型制造业公司已经意识到现代物流在他们的供应链体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物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物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铁路运输业是交通运输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最近,北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一汽股份、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吉利汽车、比亚迪等多家车企与中铁特货运输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中国汽车生产与物流服务在企业层面上的成功合作模式。
努力提高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的发展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一个紧密连接的多样化供应链物流通道,确保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流畅。一是建立“一港一面”的物流监管平台。一方面,我们支持国内有关部门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铁路、公路等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发布政府信息通知等方式,及时通知企业相关情况,以便企业能够适时调整产品的运输路线和发货时间等。另一方面,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多主体联动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确保物流顺畅运行。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铁路、公路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当运输路线出现异常时,共同协调其他可能更安全的运输路线,为企业产品的运输路线提供一定的指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港口、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进行交叉运输,以减轻因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突发事件导致的运输中断问题,并降低企业因供应链物流问题而遭受的损失。
其次,为了提高制造业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共享水平,我们需要加速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物流效率并减少物流的总成本。第三,完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政策体系,建立和健全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相关法规制度。基于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着重于建设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据传输、数据应用和数据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物流网络的协同效应,并提高供应链跨境物流的运行效率。
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口岸的营商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加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关监管体系中的应用,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海关业务体系的整合。通过加强库存和物资储备的管理,以及提升制造业供应链在物流运配方面的时效性和技术能力,我们不仅提高了干线和支线末端的衔接效率,还显著地减少了物流成本。

第三点,我们鼓励企业紧密监控关键订单的发展,及时增加库存,并建立海外存储设施,以减轻制造业供应链的物流负担。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较为严峻,新冠肺炎病毒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由于疫情和其他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部分外国客户开始担忧我国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可能无法保证正常运作。因此,他们采用了多家供应商的订货模式,即“先到货,货款就归谁”,这一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困境。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密切关注关键订单,实时监控订单的进展。在适当增加重点产品的库存容量的同时,也应积极寻找更为流畅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渠道,提前将产品运送到海外仓库。这样,一旦有客户下单,就可以直接从海外仓库发货,从而缩短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时间,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另外,通过加强对制造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管控力度,可有效降低制造业供应链整体运营成本。尤其在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面临如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时,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货物短缺的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易运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yuni.cn/265779.html